既然氨逃逸危害如此严重,却为何没有引起水泥企业的警觉?
一方面,标准缺失。水泥窑烧成系统本身的结构差距,以及工况环境,原燃料差异、治理难度差异甚至操作人员水平等因素都影响了氨逃逸量的不同,而目前仅有少数省市出台了水泥行业氨逃逸量检测的具体标准。
另一方面,据业内人士透露,当前不少水泥企业氨逃逸量在8mg/m3-10mg/m3之间,相对于粉尘、氮氧化物的大排放,氨逃逸似乎显得有些“小儿科”,这或许也是水泥企业忽视它的原因之一。
水泥生产线脱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首先受各种原燃材料成分的影响,各生产线设备配置和技术装备水平也不尽相同,生产操作技术参数和控制指标千差万别,为满足对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的要求,就需要对烧成工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,对各种原燃材料成分特性进行透彻的研究,从解决氮氧化物的产生入手,建立高效低耗的脱硝系统。
依笔者来看,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,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,在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同时,要兼顾氨逃逸和排放转移问题。
而在国家“蓝天保卫战”、环保督察等一系列环保举措不断全面深化,超低排放成为行业大趋势的背景下,水泥企业对待氨逃逸问题也应提前布局,未雨绸缪。
首先,水泥企业应加强自身对于氨逃逸问题的重视度,在氮氧化物减排方面,选择合理有效的方式,而不是一昧地通过大量喷氨水的方式来达到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效果。
其次,协会及行业龙头企业应起到引导作用,不仅要推动各研究机构加大科研投入,在今后的水泥生产技术上实现突破,尽量从源头上控制氮氧化物的产生,还要大力推动更多省市出台符合实际的氨逃逸检测标准,将标准列入环保考核条目之一,通过对“氨逃逸”的实时监测分析,降低氨污染问题。
最后,通过水泥行业的整体努力,将氨气污染上升至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高度,推动我国大气污染迈入一个全新台阶,这不仅是改善行业面貌的重要举措,也是治理“雾霾”,还子孙后代一片蓝天白云的必由之路。